提案选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 提案选览

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作者:张小平    时间:2021-12-24

一、全区医养结合工作现状

    达川区现有常住人口89.97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21.13万,占总人口的23.5%,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民政局、区卫健局等部门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出台了医养结合保障政策。对接中央、省、市养老服务政策,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施意见》(达府办发〔2018〕68号)和《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达府办发〔2019〕41号)等文件,通过降低门槛、放宽准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公办改革等措施,强化土地供给、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细化明确系列惠老、敬老、爱老政策。

    二是推进了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7所,其中设置医务设施、开展医疗服务的有2所(达川区德仁医院和达川区人民医院老年科),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养老机构15所;正在加快推进达州南方医院医教养中心建设,预计明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同步规划建设了达川区人民医院雷音康养中心、秦巴医养中心和达川区老年人养护中心,达川区人民医院雷音康养中心预计将于2023年建成投用;秦巴医养中心预计将于2025年开工建设,2028年建成投用;达川区老年人养护中心预计将于2022年建成投用。

    三是开展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区卫健局在全区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年定期提供1次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为了方便老人就医,67家医疗卫生单位设置了优先窗口,为老年人提供了挂号、就医服务绿色通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养结合不紧。目前医疗、养老机构分属两个系统,民政上“只管养不管医”,卫生上“只管医不管养”。医院收治长期住院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养老上的政策补贴。养老机构里的老年人享受医护服务,医保上不能报销。同时,公立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面临土地用途变更、行政主管归属等方面的冲突和阻碍,项目很难落地。目前全区仅有2家医院内设养老机构,其中一家还是通过内设老年病科的形式开办,目前为止还没有备案通过。

    二是政府投入不足。调研中,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达川建设补贴和床位补贴兑现率低。目前,由于区级财力不足,投入养老机构资金较少,每所敬老院每年仅预算了3000至5000元的办公经费,日间照料中心与农村幸福院未预算运营和维修经费,民办养老床位新建补贴和运营补贴区本级匹配部分也没有兑现,导致公办敬老院办公运行经费严重不足,建成的138个日间照料中心与农村幸福院仅有3个在运营,其余的135个已关门停运。按照实际入住人数,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了民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远远低于发达地市,也低于周边地市,不能满足养老机构运营和建设需要。

    三是服务水平不高。全区现有养老床位2690张,医护人员仅有87人,护理员91人,存在明显缺口。调研中发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为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5060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护理技能,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

    三、工作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按照互补、互动、互助、互融的原则,把医养结合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切实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鼓励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在其周边建设养老机构。对于养老机构设立的医疗机构,由卫计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受理并给予行政许可。对于由医院转型的护理院等,符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的,由民政部门受理并给予行政许可, 符合条件的应享受养老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

    (二)坚持政府主导,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把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中创办医疗机构,并给予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同等待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基金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三)坚持人才保障,强化医养结合队伍建设。鼓励医务人员从事老年医疗护理工作,在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等方面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待遇。加大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规范护理员服务内容与服务行为,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护理人员执证上岗率。建议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逐步改善和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