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纯净鲜艳的风情

作者:杨建华    时间:2018-05-09

 

【一】

石桥,一块静谧而纯净的土壤,生长在石桥古镇的一间间房屋、一簇簇楼阁,平实地吮吸着这片厚实泥土的沧桑气息,与季节一起茁壮、与风雨一道辉煌,从时光深处茂盛在千年之后的阳光下,一条条窄窄的街道由年轻变成古老,延展着古镇的风情。

当脚步还未停靠在石桥古镇的面前,先用激越的思绪进行一番猜想或打量。那么,石桥古镇的风霜痕迹,它会以朴实、生动的影像,捧起你我的赞美。应当说,石桥端坐的身姿,虽距达城60公里,却以内敛外扬的风貌,一手迎接巴中风物的过往,又一手输送商贸往来的喧闹与繁华,沿着巴河和州河的水魂,奔向遥远的都市和远方……

抚今追昔,石桥虽蜗居在巴渠山水叠峦蜿蜒的深处,从相关的资料中得知,石桥从汉代建场置县之时起,沉缓地进入隋唐时期,数百年来的商贸兴盛,让石桥渐次丰满起来,再看石桥从宋到元时期的几百年间,因其优越的地域环境优势,不知为何,成为战火纷争的重要之地,当历史的笔迹在明清之间的更替中,抒写了“湖广填川”那段时期的生命咏叹,让这个古镇从岁月的沉浮中,再次挺拔在巴蜀山水间,纯净的民风民俗由此健壮而富饶开来,古朴而艳丽,敦厚而鲜亮。

如果让这些简略的文字片语,从陌生的心境中陡然飞升而起,透过千年风雨,去细细地触摸石桥的脉胳,许多久远的风情、风韵、风貌,才会在你我的心中明朗开阔起来,融入古镇圆润而丰硕的气质中。

【二】

正是自然以造物的多样手法,为石桥古镇添置了十余条悠悠水韵,环绕着古镇,被誉为腹中的几条脉搏,应该是古镇别具风情的灵魂。在观赏的恬淡心境中,你我会惊异地发现,地处平坦土壤上的古镇,聚集了来自山野的一股股小溪,扑进古镇的身体里,轻慢地流动着,又静静地滋润着古镇的成长历程,其风貌区别于散居在巴渠山水中的其他古镇,而独具的一种风情魅力。如名为挑水河的故事窜入你我的记忆中时,随着轻风的牵引,走在流水支撑的一座座矮矮的石桥上,会激发一种诗情,脱口而出的赞叹,是因为李家桥、刘家桥、挑水河桥、禹王桥、平桥、倒石桥、向家沟桥、大井街桥、糖市街桥、横街桥构成石桥的容貌。让人陡生一句最贴切的比喻:碧水悠悠山中来,十座石桥驾彩虹。

探寻着水韵流动的步伐,能寻觅到生命的根脉或渊源。随着水的悠然回转,能看到生命的花朵在自然风声中的影像,这是我在初次领略古镇风韵后,油然生发的一些思考。是因为来自莽莽山峦中的一缕缕气息,从沧桑深处弥漫而来,让古镇的天空时常保持着明净的色彩,这又是我在感叹中,生发的一份微不足道的臆想,推动着我的脚步以舒缓流畅的节奏,叩击在古镇街道上的那块块青石板上,搜寻着凹凸不平的痕迹中,逝去的热闹和繁华,以及那些久远朦胧的风雨之声,久远的时光片羽在季节更换之中的吆喝声、叫卖声,来自山外的各种口音和衣着古服时装的人们,在多年前的古镇上,拥挤着繁华和喧闹的各张面孔……

曾想,一双脚步随着一种心情的飘动,在陌生的土壤上行走,会旁逸斜出许多情愫来,因为放眼四顾的一双目光,便是心灵的窗户开启后,又以广阔的镜头摄下景色、景物、景观,存于心底而永不褪色,并清晰明朗地伴随着我对生命的感悟。因而,这又是我再次进入古镇的一些发散性思考。是呀,屹立在眼前几尊牌坊,以及那一幢幢陈旧的川东民居,一条条悠深小巷的形神,都会让更多人的心灵得到一份寂静的抚慰。

 【三】

记得初春的一天,当我伫立在古镇的贞节牌坊下,从目光底部突然飘升起一种禅意,静默地盯着冰冷的一块块石头堆砌的建筑物体。

牌坊,在中国历史文化浩淼的篇章里,以它一种精神价值的巍然或灿然,成为一种标志。然而,古镇上的四尊牌坊,两尊贞节与两尊孝节牌坊的相拥成景,在我固守的那份传统文化所滋养的文字中,它以高耸的气派诉说着这个古镇多年以前的人文风貌。一块块被雕凿的石头,以坚硬的风姿展览了一种品德,以锋利笔力深刻在石块上的精髓字体,与严肃的词语结构成厚实的思想,它闪耀着的却是古代女人命运的悲壮辉光。

仰视着牌坊上那些与风雨对抗,与时光一同闪烁的各种精致的图案,默然地渗入举目而轻叹的心绪中,这些传承着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艺术作品,是在展览喜悦?还是在释放远古女人的心酸或悲痛呢?其实,在笨重的石头上保存完美的这些文化符号,在千年古镇的骨骼之上,让你我的思绪穿行于贞节牌坊的门扉中,怆然而生千百种难以平定感叹的敬畏。尽管时光不再,但这是纯净的远古文化,铸造了威严的贞节门框,不得不引人深思的人文景观,让石桥古镇曾经的富有,曾经的一些历史段落,都因这种浓郁的牌坊品质所庇护,或许就因这类贞节文化的抚育,千年古镇,才明媚地盛开在千里巴山、蜀水沃野之中。

    在古镇上,与贞节牌坊相对应的孝节牌坊物体,精美的建造,绝伦的工艺,单看刻写在石块上的溢美之词,方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此博阔,凸现的是一种磊落光明的人文内质,以石立碑,以碑示人的灵魂指向,不会暗淡,而是更加灼烫心灵。尤其是刻印在牌坊门楣上的皇帝诏令,足以诠释中国儒家文化对一个人的高尚品格的尊重!

又是初夏的一天,与10多位朋友徜徉在古镇的牌坊下,让细雨轻缓地洒在身上,观赏之中的言词,在雨中扩散的不知是敬畏,还是景仰?心怀陈词,难表衷情。不过,屹立在今人眼中的这些不朽的历史美德,对于古镇而言,与沧桑携手行进的时光中,牌坊因苍翠文字塑造的这一尊尊坚硬的灵魂,凝固为古镇的瑰宝,矗立着一种文化魅力和风韵,让石桥风情闪耀在时代的阳光下。

【四】

 巍然耸立在古镇中心的列宁雕塑,这位来自前苏联伟人的伟岸身躯,在中国人的心里,对他的崇敬是深厚而浓烈的。翻开中国近代史,列宁的名字,与中国革命一脉相存,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起,“列宁主义”就成为引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自由的血腥战火中,不屈不挠的一种奋斗精神;又是一颗高悬在中国天空中,照耀九州民众,争取民族解放的一枚灿烂星光。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列宁主义”的思想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英勇、豪迈步伐,将燎原星火燃遍巴山渠水,又渗入到石桥这个古镇。70多年过去了,一场场烽烟战火,在这块偏僻的沃野,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的革命战歌、一首首壮丽的红色诗篇!石桥又静静地守护着沉寂的那段灿烂岁月,璀璨在中国红色革命的巨幅画卷中。

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的古镇,七个金光灿烂的字体,不仅是对那段岁月的缅怀或追忆,呈现的是古镇历经沧桑岁月的厚重依据,也许让人惊叹的那一幅幅红色对联,是唤醒封闭大山猛然苏醒,千里山峦展现蓬勃生机的呐喊,由此聚集了一个个巴山儿女紧握一支支梭标、一把把大刀、铁锤、斧头和镰刀,从石桥这个红色革命的又一颗心脏出发,走出千沟万壑,又追向更远更广阔的山川河流……

“刻在四座牌坊的红军标语,记载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十军的功绩。据统计,錾刻在牌坊上的红军标语共有38幅,这在中国红色革命那部沉甸甸的篇章里,保存得这样完好、实属少有……”细听着一位老人的介绍后,让我和朋友们的沉思不得不再次举头,给予敬重和瞻仰。

当大家伫立在一座坟墓旁,肃然在一副凹字体的红军标语前,才悄然发现这座坟墓安然躺卧在街道之间,在古朴的房屋傍边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细想起来,这座坟茔承载的是一段红色战火的文字依据。据那位老人讲,为了保护坟墓上这幅红色标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7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红军的大部队离开古镇后,当地一位开明绅士为了应对当地反动武装,不惜重金买通了关节,这幅标语和坟茔才得以保护,重放红色晕光。

一双双沉缓的脚步,行走在两边老旧房屋之间,踩在青青石板上,一份对牌坊的敬仰,一份对红军标语的挚念,还有许多有关刻写红军标语的一个个悲壮的故事,如潮之水击打着追忆的心律。

在古镇上,最纯粹的景观,是那四尊牌坊,它以威仪的形体矗立着中国传统的人文风景,深刻在牌坊上的红军标语,又闪烁着中国红色革命的灿烂痕迹。

 【五】

镌刻在牌坊上的一块块纯净文化,以及一条条红军标语,让古镇时常飘逸着青春焕发的激情。这些生生不息的历史辉光,簇拥着你我悠闲情愫的时候,更要去触摸隐秘在古镇深处的一个个天井小院,苍老而装满深情的岁月痕迹,不得不让人欣然去探寻。

时值中午,一行人漫步在一幢木壁房檐下,跨进一道木门槛,顺着窄窄的过道,进入一个面积约20平方的天井小院。只见窄窄的街沿上摆有一张宽大的木板,上面铺着洁白的毡子,猜想这位主人肯定对书画艺术很钟情,只见坐在一侧的老人,热情而乐哈哈地招呼着大家,虽然小小的院落在阳光下显得有些灰淡,而两边的木壁上,悬挂着许许多多的书画作品,在打听中,老人兴致速来,描述着挂于壁上的书法和绘画之作,都是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在游览了石桥古镇留下的纪念品。老人指着挂在壁上一幅写着:“中国红色古镇——石桥”的书法作品,虽未留名,但他重复地叨念着是一位将帅之子,代表一群游客书写的赞美。随即,老人又向我们介绍一位来自缅甸的游客留下的墨宝,像是英文字体,大家端看了半天,无法知道文中意蕴。我想,文中意思一定饱含着对石桥的深情吟唱。老人说,这是他收藏的几幅最为珍贵的礼物。在摆谈和对话中,大家才知道这位健谈的老人,就是古镇上很有名气一位民间书画家。老人又激动地说道:一直以来,他以古镇的风情、风物为背影,以及红色文化为源泉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有时还免费馈赠给不怕山高水长,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各方宾朋的手中。

与这位书画老人相隔不远的另一位老人,年龄一样的沧桑,一样的性情,一样的兴趣和爱好,都喜欢在闲暇之余,舞文弄墨,写字绘画。坚守在一幢老旧瓦屋中的严姓老人,不把当街的这间屋子用来经商,却用来当着写字绘画的工作室,静寂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面对挂在满屋的纸片,都是一幅幅书法作品,把这间小屋粉饰得墨香浓浓,幽雅的文化氛围显得十分盎然。

这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以热情的语气,邀请我和朋友们走进他那间书香弥漫的屋子,无论以哪种书写形式,用硬笔或是毛笔,要为这个古镇留下浓厚的心境,老人的小小的要求和奢望是多么的质朴呵。

走出这间小屋,站在洁净的小街上,阳光扑面而来,神清气爽中,畅想的不但是珍贵文物的精神意蕴,触摸到的却是纯净的文化风情。

【六】

 古镇历程,古镇情韵,让我们看到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房屋等建筑群体,向我们展开的是永远不会陈旧的沧桑文字、深刻的时光片语。当我从古镇老人的记忆中走出来,整个身心一一抵达世人对古镇的赞美和慨叹之中了。因而,隐忍在古镇风情中的岁月风尘,辉煌在历史高坡上的红色革命气息,只有用挚诚的感悟,再次写下自己的真切印象:

    溯源石桥,史记春秋; 人后裔,承前启后。自秦灭巴,隶归益州;汉代兴场,唐朝置县;明未毁于烽烟,清初移民重建,商贸往来繁荣。歌曰,碧水悠悠天边来,十座石桥架彩虹。

美哉石桥,位居巴渠之腹。田畴错落,堆锻铺绸;山峦幽谷,叠嶂峻秀。谢自然之恩赐,山肥水美,四季温柔;饮日月之甘露,稼穑茁壮,五谷丰茂;人文厚重,民风淳朴,翻山铰子,传承巴人神韵;板凳龙舞,彰显巴渝遗风;烟火架辉映民俗瑰宝,烧火龙沸腾沧桑幸福;牌坊建造精湛,古典艺技绝妙。古镇石桥,气质如何?既丽且崇,美玉且明珠。

壮哉石桥,红色革命摇篮。元勋徐向前挥戈留英名,名将陈再道举旗谱战歌;革命烈火,燎原巴蜀,工农政权,辉映苍穹;父老兄弟壮志凌云,英雄儿女血洒山河。红军石刻标语扬英雄之赤诚,列宁主义街辉耀日月之千秋。

盛世石桥,欣欣向荣。锐意创新,政通人和;高楼幢幢栉比兮,民悦喜更乐;康庄大道爪瓞兮,曲折变坦途。千顷桑椹绕屋,万亩核桃缀秋;信步十里长街,万家灯火入梦。红色石桥,文化古镇,风姿绰约,娇艳锦绣。

诗曰:千古石桥镇,盛世气象新,彩练舞当空,破浪驾长鲸。

【七】

走进石桥,远去的风雨,阳光、空气,以一种刀响的力量穿越时光的密层,翩然而来。

在忆念的天空下,朦胧地呈现百态千姿的风韵。无论是站在列宁雕像下,还是徜徉在窄窄的青石板小街上,一串串风雨气息也悄然弥漫开来,似有一节节汉代的歌赋音律袭来,在脚底下涌动;当悠闲的心绪靠近石桥栏杆边,似有隋代的风情越过头顶,随着鸟鸣声走进唐朝的繁荣景象中;似乎听到不绝于耳的管弦之声正随着明朝的心跳,一点点地融入清代的脚步声响:又仿佛看见一场场战火中的一支支刀枪,一个个英勇顽强的身影,穿越古镇,向西而去,留下一幅幅被鲜艳血脉浸染的红色标语,壮烈地展现在时代的阳光下……

一块又一块石砖,一扇又一扇门窗,一片又一片青石板,存载着历史挥洒的音符,让凹凸不平的街道变得更为意气风发,蒙尘的烟云印记也渐次释放厚重的铅华。古镇石桥,坚定而沉默地走过风雨,走过沧桑。耸立的几尊牌坊以多重内蕴展现了不朽的传统文化;屹立的列宁雕像,传颂着中国红色革命的伟大篇章,展现了古镇与时光一同飞翔的深情歌唱!

古镇石桥,似若一颗镶嵌在巴山腹地的明珠,释放的辉光,缕缕璀璨而炽烈,也更加葱茏硕壮。拂过历史的尘埃,朦胧而清晰的影像,又在我们眼前明朗开来,开国元勋徐向前、勇敢战将许世友腾马从古镇走过,名将陈再道、叶之焕的英发雄姿从古镇走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定国来古镇缅怀过,当代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来古镇采风追忆过,外国朋友来古镇游览感怀过……

古镇风情,红色烟云,渐渐从脚心渗入骨骼。沁入心脾的风韵、风景、风情。在新时代阳光的辉映下,石桥的别样风姿,以绰约而伟岸般的奋进步伐,高唱着历史的颂歌,一路行进得从容、坚定而激昂!

 (原载于《延安文学》)2010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