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定终生

作者:邓远轩    时间:2018-09-11

 

与民革结缘源于一次采访,从此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革,爱上了民革组织。

那是2013年初达县政协全会召开期间,我作为一名政协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新闻宣传报道。为收集新闻素材,我在委员提交的提案中寻找好的新闻“料子”。

当看到民革党员、达县政协常委杨国志撰写的《关于在达县平滩乡水桐坝村建立“黄麻纸”研发基地的建议》时,我忽然眼睛一亮,因为在他的提案里面我发现了几个感兴趣的词汇:黄麻纸、五牛图、韩滉、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麻纸当时我不太了解,但五牛牌香烟曾风靡一时,印在香烟盒上的“五牛”栩栩如生;韩滉曾在达州为官,后任唐朝宰相,现在达州凤凰山上六相祠里就有他;文化传承与保护,我平时也比较关注。提案的内容有很多特点,有必要挖掘一下。于是,我将其纳入新闻宣传重点。

我第一时间找到提案撰写者杨国志,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杨国志是达州知名画家,时任达州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他本人非常关注文化发展,先后撰写了《关于打造“民俗文化艺术村”的建议》《把石桥火龙节打造成“中国火龙节”的建议》等数十件提案。

杨国志向我讲述了他这些年对五牛图和黄麻纸的研究。从《五牛图》中牛是什么品种到纸张是什么材质,杨国志不但查阅了有关史料,还深入万源、渠县、大竹、达县等乡镇村社,查访民间,探寻黄麻纸有关遗迹、史料和现有文物、民俗文化。目前,大家公认《五牛图》中的牛为宣汉黄牛,但到底用的什么纸本一直有争论。杨国志从当时韩滉在达州为官的实际情况、韩滉的个人爱好,结合达州现在还广泛流行的黄裱纸情况来推论,论证出《五牛图》所用纸张就是失传千年的黄麻纸。杨国志认为,千年名画不腐的根本原因就是使用了用黄麻、竹子生产出来的黄麻纸。他还将自己从民间收集到的“黄麻纸”作为画纸与“徽宣”“雅宣”作对比,认为“黄麻纸”抗虫蛀和吸墨效果都优于“徽宣”“雅宣”。

于是,经过十年考证和充分论证,杨国志撰写出了《关于在达县平滩乡水桐坝村建立“黄麻纸”研发基地的建议》提案,杨国志认为,如果依托现有资源,对流行的黄裱纸进行深度研发,黄麻纸不但可以重现天日,还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及时传承和保护。

采访期间,杨国志还拿出他收集到的有关黄麻纸的资料给我看,他自己收集、记录的有关资料有很多,足见其下了一番苦功夫。杨国志说,为什么要经过十年才以提案的形式建言,主要是因为作为政协委员要建就建有据之言,要献就献务实之策,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我被杨国志的执着而务实的精神所感动。十年坚持,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从履职角度上来说,他有现实意义,杨国志十年如一日倾情履职,而个别委员履职不积极不到位;从文化传承上来说,他有利于推动政府、民间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它有利于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也不失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杨国志近四个小时的长谈,改变了我原先只是简单报道一下提案内容的想法。经过深入思考,我决定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委员十年坚持不懈履职上来,把宣传的重点选择在委员提案撰写的背后,侧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深度报道提案背后的故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通过深入采访,我撰写了长篇通讯《十年磨一‘建’,只为一张‘纸’——一份历经十年撰写而成的提案背后》被《四川政协报》二版头条采用,获得了《四川政协报》年度好新闻奖。在文中,我写道: “十年磨一‘建’,只为一张‘纸’”。十年的辛勤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政协委员在履职道路上的不懈追求,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才让“务实献策,同心筑梦”的履职理想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杨国志与黄麻纸的故事经过有关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他撰写的提案也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黄麻纸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研发工作也顺利推进,2015年黄麻纸有关情况还被《四川日报》报道过。

通过采访,也让我对民革这个党派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萌生了加入民革的想法。民革达川区总支部主委胡清向我介绍了民革组织以及杨国志等民革党员等有关情况,胡清说欢迎我加入民革组织,并说在加入民革前可以参加民革组织活动,先来感受感受,让我和组织都有更加慎重的双向选择。

参加过几次民革活动后,我真正地感受到民革党员和民革组织的活力,也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促使我义无反顾地申请加入了民革组织。

这些年,我参加了很多民革达州市委会、民革达川区总支开展的诸如关爱抗战老兵、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助力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各类活动,与其他党员一道,为经济发展献计,为社会稳定出力,为民生实事把脉,为脱贫攻坚鼓劲,为攻坚克难加油,撰写了20余件提案和社情民意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推发展中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民革组织也让我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这是我终生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