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政协

当前位置 > 首页 > 书香政协

“书香迎盛会 聚力谱新篇”|品读“红色家书”分享文章精选

作者:本站编辑    时间:2022-10-21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刘俊杰

图片


繁霜尽是心头雪,洒向千峰秋叶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温存,也有黑暗。为了革命,无数人痛失所爱。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书信展品中,两封并列在一起展出的书信,十分引人注目。前来参观的观众,每每经过时,都会长时间驻足、凝视。离开时,都不免潸然泪下。

这两封信,一封是丈夫就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信中说道: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

另一封是母亲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的遗嘱。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两个年轻人血泪成书,生死离别呢?两位写信的年轻人叫陈觉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舒心。书信展品中。两封并列在一起展出的书信十分引人注目。前来参观的观众每每经过时都会长时间驻足,临死离开时。都不免潸然泪下。这两封信,一封是丈夫就以前写给妻子的诀别性。信中说道。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有处死了。你有生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另一封是母亲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的遗嘱。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两个年轻人血泪成书,生死离别呢?两位写信的年轻人叫陈觉和赵云霄。1925年冬,来自湖南醴陵的陈觉和来自河北不平的赵云霄作为先进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异域他乡,同一个信仰,炽热的灵魂相遇相知,一年后,两人在莫斯科结为夫妻。1927年7月,陈觉、赵云霄一起回国参加革命。九月,陈觉和赵云霄被派往湖南工作。

在丈夫陈觉壮烈牺牲四个月后,赵云霄在狱中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取名启明。赵云霄很清楚,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天都在倒数。生下启明仅仅一个多月,赵云霄就要和女儿永别了。监狱里,油灯昏暗,赵云霄看着襁褓中的女儿,目光一刻也不愿从女儿身上离开。他知道,只要自己在敌人写好的脱党书上签下名字,她就可以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但是,她宁愿牺牲,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初心。擦干泪水,她提笔给孩子留下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她在给女儿的遗嘱中写道:“小宝宝,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月有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小宝贝,我很明白的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所以才处我们的死刑。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父母对你的期望。可怜的小宝贝,我的小宝宝。你的母亲与长沙陆军监狱署泪涕。

这位即将赴死的母亲,只希望女儿记住父母的牺牲,为女儿指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1929年3月26日。赵云霄给襁褓中的女儿喂过最后一次奶,镇定地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清明节,陈觉后人,将赵云霄生前曾用过的,一只皮箱和陈觉合葬在一起。这对革命伉俪,以这样特殊的方式重逢了。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年被祖父母从监狱接出后抚养的小启明。出狱后不久便不幸夭折了,这封绝笔,既是遗书,也是家信,句句带血,行行含泪,却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有的只是两位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陈觉、赵云霄和他们的小启明。虽然没有看到那个光明的未来。但启明这个名字,带着革命家庭道成肉身的炙热信仰,将他们对国家、对党的博爱永远留在历史上最温柔的一页里。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周永霞

图片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的政委,1935年11月,在一次战斗中腿部被敌人击中,受伤昏迷后被俘,日本人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在狱中,日本人动用种种酷刑,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甚至是使用电刑等,也没能让她吐露一点信息,日本人知道不能从赵一曼口中得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处死。赵一曼的儿子宁儿刚满周岁时就被送走,赵曼临刑前孩子应该已经7岁了,她却一直未见过。万般思念儿子的她向押解的宪兵要来纸笔,写下了临死前最想对儿子说的话。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母亲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话,我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冉隆涛

图片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红色家书,穿越硝烟弥漫的战火,将前线与后方,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追随先烈的脚步,回望红色家书。

1952年10 月,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百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千多架次,对志愿军的2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千余枚,炮兵火力密度,远超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年仅21岁的黄继光,面对狂喷火舌的枪口,毅然挺起胸膛、用力张开双臂、无所畏惧扑了上去,用战斗的姿态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他乡。就在牺牲前6个月,英雄黄继光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母亲大人:

男于阳历十月二十六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有少些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在)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日子还在后头呢!

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人民家中人等过上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请家中母亲及哥嫂弟弟不必挂念。在革命部队里,上级爱军人如父母,同志之间如亲兄弟一般,一切在祖国人民热爱支援下,在战斗中是很愉快的,男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关怀和家中对我期望。

最后,请母亲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体,并请回信一封,把当地情况(说说),土改没有,及家中哥哥嫂嫂生产比(以前)前好吗?

祝玉体安康。

男际广(指黄继光) 

1952年4月29日战斗中


聆听烈士书信,就像进行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些书信,字里行间浸润出浓郁的家国情怀,生动传递着一个民族厚实的底蕴。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马为仰天鸣,风为自怒号,悲哉!一个年仅21岁的生命长眠于异国他乡。壮哉!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与鲜血,实现了对党的誓言,对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他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壮举和英雄故事将代代传承、永留史册!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家书为镜,从民族脊梁的呐喊中坚定信仰,从民族脊梁的呐喊中汲取力量。主动承担起时代重任,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在真抓实干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杨茜茜

图片


古语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我们却铭记住了每一朵美丽的浪花,因为他们不畏生死,义无反顾,奔腾在了海浪的最高峰。黄继光就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奋不顾身的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然而,他的母亲-----邓芳芝,更是用无私和伟大的母爱,铸就了中国母亲坚强的脊梁。

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的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在儿子牺牲后写给毛主席的信。痛失爱子忍别离,苦为人之湿短袖,有不舍,有伤心,但更多的是深沉的爱,信里提到了在那段苦不堪言的岁月中黄继光的成长经历。


敬爱的毛主席:

我叫邓芳芝,今年六十一岁,家住四川省中江县通山区石马乡第三村。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我的三儿子。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那年,家里头闹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饿的趴在炕上动都动不了,三儿子继光懂事,他坚持着爬起来上河塘里捞虾,正在这时,乡保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了河沟里,乡保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着死狗在街上游街,还让我们家给狗买棺材,给狗买棺材做道场。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敬爱的毛主席、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就在继光离家的时候,就曾经告诉过我,让我把后方的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听光儿说话这么有志气,我心里真是高兴啊。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天下间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暮年丧子,邓芳芝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是不幸的母亲。但同时,她也获得了很多挂念自己的孩子,无数的志愿军战士都要做她的儿子,她又是最幸福的母亲。就在黄继光牺牲后的第二年,邓芳芝在给志愿军的信中这样写到:


英勇的志愿军同志们——我亲爱的儿女们: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去赶集,知道光儿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当时我身上像割了一块肉一样的疼,天下的母亲哪有一个不疼自己的儿女的呢?没有!没有!现在我走到哪里,人们都称呼我是"英雄的妈妈"、"光荣的妈妈"、"亲爱的妈妈"。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的儿子。亲爱的儿女们,我像爱光儿一样爱着你们,希望你们也像光儿一样,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打败更多的敌人,为光儿报仇!叫全世界的人都过和平、幸福的好日子。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等着……


从那以后,邓芳芝为家里设立了一条家规:黄家的孩子,不管男女,年满18岁后都要去部队参军。

1953年4月,邓芳芝作为代表参加全国妇女大会。会议结束后,毛主席邀请邓芳芝到中南海家中做客,表达一位烈士的父亲对另一位英雄的母亲的敬意。毛主席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的光荣,我们都是烈属”。自始自终,邓芳芝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她难道不伤心吗?表面如此的风轻云淡,可又有谁知她心里的痛啊!儿子是她心中的太阳,她一定要坚强,敢于面对,虽然此时如寂寞看花开,如冬天盼朝霞,但她最终也成为了儿子的太阳,成为了中国母亲的骄傲。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一个腾飞的中国,似激情澎湃的诗篇,如气势磅礴的交响。我们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和平生活,那是因为有像黄继光一样的先辈们筚路蓝缕,为我们负重前行。而以邓芳芝为代表的烈属们,他们不仅仅是伟大的母亲,更是无私的战士!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文静

图片


《红色家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他是思想上的折光,影响深远泽被后世。老一辈革命家的书信,为我们展现了一段风雨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崇高追求以及修身齐家的高尚品格,重逾千斤、感人至深。今天我们捧读这些家书,更有责任和义务去领会每一封家书、每一则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坚定信仰带来的强大力量。

信仰的力量,源自于革命先烈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抚今追昔,史海沟沉,读完一封封家书,我们忘不了投身革命运动的胡敌,在收到妻子劝归的书信后,回家书明志“男儿有志在四方,为国为民奔波忙!”我们也忘不了刘伯坚烈士在狱中振臂高呼“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在党成立初期,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他们虽然遭遇千难万险,但仍然攻坚克难、矢志不渝,始终充盈着阔步前行的力量。这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集聚着冲破万千险阻、克难制胜的胆识勇气,凝聚着实现伟大目标、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担当。

信仰的力量,源自于革命先烈们永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从杨杰烈士教诲其子“世道艰苦,奋斗才是出路”,到邓中夏烈士鼓励狱中妻子“牢狱是极好的研究室,每天读书,又可以消却寂寞烦恼”,再到车耀先烈士的“我们在此时期,宜表面沉寂,充实自己”等,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越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开拓。

今天我们站在伟大祖国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头,虽然道阻且长,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为之努力。扎根深山,带领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民教师,“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张桂梅,用一生诠释了“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的人生信仰。91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如今依然以奋斗的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了“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我们教育界各位委员,分布在教育系统各个不同的岗位,各自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笃学不倦,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努力进取,回馈祖国和人民的信任。

信仰的力量,源自于革命先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是黄继光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就没有今天的海晏河清、岁月静好。学者文洁若指出:“家书里记载的家庭琐事往往和那个时代的大事连在一起,当大事发生时,那些普通参与者同样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这让我们感受到,不论岗位多么平凡,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国家这部机器上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每一位政协委员都要身体力行,始终保持一颗拳拳为民的初心,肩负组织重托,不辱职责使命。

取烈火万炬,点亮日月星辰;看满腔热血,撒遍地北天南。一封封家书跳动着一个个赤色的音符,是信仰之力,是革命之坚,是至亲之情。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干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品读红色家书,我们唯有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在新征程中不忘初心、同心奋进,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

分享者:区政协教育界委员  郭元

图片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革命先烈刘伯坚的家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

本月初在唐村写给你们的信、绝命词及给虎、豹、熊诸幼儿的遗嘱,由大庾县邮局寄出,不知已否收到?

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

你们接我前信后,必然要悲恸失常,必然要想方法来营救我。这对于我都不需要,我自己甘心忍受,尤其须要把我这件小事秘密起来,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知道了,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我四川的家听说久已破产又被抄没过,人口死亡殆尽,我已八年不通信了,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叔振仍在闽,已两月余不通信了。

祝诸兄嫂近好!


弟伯坚

三月十六日于江西大庾